解答:苟利于国家生死的原句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写的,是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首诗中留下的。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此诗作于1842年林则徐去新疆伊犁的途中从西安出发辞别家人之时。第二首诗,可以看出林则徐的坚韧和大义凛然,尤其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仗工整,表达精确,堪为千古名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来源
苟利国家生死以,这句是从《左传》的名言中化出来的。
据《左传》记载,郑相子产进行改革,引发部分民众不满,有人将这种情况告诉了他,他回答说:“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表现了子产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坚定态度。问题易Www.wenTIYI.Com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经过林则徐的化用,经过长者作为座右铭的传播,其真意不仅得到良好的传承,而且进一步升华,是中华民族一个极为重要的气质和品格。
民族英雄林则徐介绍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州),父亲林宾日是曾进京读过书的贡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教书先生。相传林则徐出生当天,正好福建巡抚徐嗣曾出访经过门前,于是取名为则徐。则,就是效仿的意思。希望林则徐像徐嗣曾一样清正廉洁,仕途坦荡。

林则徐因兄弟姐妹很多,所以家境不是很好。不过从小就被父亲带去私塾,旁听四书五经。八、九岁时,就在学堂上写出了“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诗句,震惊四座。十三岁考中秀才,十九岁考中举人,不过在接下来的两次会试中都名落孙山,终于在二十六岁那一年,第三次参加会试考中进士。接下来便开始了他将近40年的为官生涯。
公元1820年,林则徐在浙江嘉湖道任职期间,亲自勘察年久失修的海塘水利。很快发现旧塘夹层中的豆腐渣部分,于是命人采石加固,并修筑新塘加高。不久,林则徐又前往太湖流域治理苏州河、黄埔江水道淤塞问题。他考虑到水道淤塞导致水患已经使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于是他建议督抚从藩库供款中掏钱暂且垫付疏通水道所需款项,日后再由地方补还。这种能够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而不是一味追求政绩的心思,实为难能可贵。
公元1825年,黄河在南河高家堰决口,朝廷不得不破例再次将林则徐召回。林则徐也是义不容辞亲赴南河堵口,并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
到了1832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他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合力疏浚浏河、白茆河等河道。林则徐带头捐款1000两,并鼓动乡绅踊跃捐款。成功众筹了治水经费,减轻了地方与百姓的负担。此外,林则徐还巧妙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招纳受灾群众充当民夫,既解决的受灾群众的吃饭问题,又有了充足的人力疏通河道。另外,他还时常实地监工、勘察,并亲自验收。经过不懈努力,林则徐主导的水利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防洪态势、造福一方。
即使时被谪贬伊犁充军期间,他依旧关心民间疾苦。带领人们疏通水渠、开挖水井。当地的人民为了纪念他,将疏通的水渠称为“林公渠”,将林则徐亲自组织开挖的坎儿井称为“林公井”。这些坐落在伊犁土地上的水利工程,也正是他出发伊利前那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最好见证。
本文语音版:版权声明:问题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