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当异性存在时个体会产生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被认为是有益的,可以提高行动的效率,或是产生愉悦的心境。异性效应存在的前提就是异性在集体中扮演的有助于群体维持的重要角色,这是它的社会学起源。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就是一种异性相吸定律的典型表现,就像物理学中,磁场会产生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作用。在精神上互悦,智力上互偿,气质上互补,事业上互助,异性效应总能让你事半功倍,感觉生活轻松愉快。
就情感而言,女性通常细腻温和,富有同情心;而男性则情感热烈,意志坚强。这样在共同活动中,异性间的互补和互动会使人较易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在与异性朋友同乐的过程中,会感到一种与同性朋友在一起所没有的自豪、满足与和谐。因而,异性之间接触多了自然也会成为朋友,甚至是知己。所谓的“红颜知己”、“蓝衫知己”,其实是指异性间在交流时具有共同语言,能够体察、慰藉对方的心灵。这种情感交流是很微妙的,也是在同性身上无法体会到的。

异性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这种效应尤以青少年为甚,它有助于加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研究发现,在由清一色的男生或女生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引起冲突,影响学校气氛。而异性效应可以缓和避免这种情况,促使学生相互关心,推动人际理解。人际理解的实质是彼此对相互个性的认识、同情和许可,其基础正是两性本身的相互吸引。在此基础上,异性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的凝聚力。同时,性别本身的差异,有互相补充的表现,使集体生活多姿多彩。
异性效应的研究
教育家为了研究异性效应,曾进行以下实验:以高中生为实验对象,举行野餐。
第一次,异性分开,男生一起个个狼吞虎咽,毫无顾忌;女生一块嘻笑吵闹,杯盏狼藉。
第二次,男女合席,情况一下变了,男生文质彬彬,礼让为先;女生细嚼慢咽,温文尔雅。
如果是看文学作品,他们也都关注起那些异性正面人物形象的命运,对其不好的遭遇更趋于担心,表现自己精神寄托和对异性的美好憧憬。在异性效应中,男子因自身特点而主动性强。当女生在身旁走过时,男生即使唱不好歌,也总要哼几声或打口哨,以吸引对方的目光,或走一段距离,回头看。对女生让做的事,男生常能出色的完成,甚至有超出自我的胆量和勇敢。假如男女一起参加劳动,干起活来就很带劲。男学生的个人卫生和室内清洁,也只有女生光临宿舍时才会引起特别注意。同样,女生对男生的反应非常敏感,力图保持矜持,青春期的女孩还显得更多情。

对学生说来,异性效应的这些道德和行为影响,最初多带有自我陶冶的性质,而且,是情不自禁和潜意识的。经过长期的娥化潜移,就会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
Ronay和von Hippel发现女性观众可以增加男性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Franken-huis和Karremans指出当男性处于性别比例不稳定的团队中时,其总是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迎合女性实验者的偏好。Becker研究指出在组织中男性通过向女性表达好感而对组织行为产生整体的积极的外部性。von Siemen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讨论了男性工作者通过对女性工作者的“求偶行为”而对工作表现产生影响,即男性在工作中为获得女性好感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竞争的状态中,人们的工作效率会得到很大程度提升,心理学家普利特就曾做过类似实验,他让被试者分别在三种情境下骑行25英里的路程www.weNTiyi.com
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
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另外一个人跑步伴同;
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
结果显示,单独骑行计时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伴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的平均时速则为32.5英里。
除此之外,普里特还进行了计数和跳跃等一些列任务实验,结果都证明了同样的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而异性效应则是社会助长中的特殊现象。
本文语音版:版权声明:问题易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与本站立场无关,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告知,我们将做删除处理!

